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实用技术 - 中医学堂:泄泻症状的鉴别诊断

中医学堂:泄泻症状的鉴别诊断

来源:咸林医学网      发布人:学林网      发稿日期:2021-12-17

【概述】


泄泻又称腹泄、溏泄。在古医籍中名目繁多,分类不一。《内经》多以泄泻症情和大便性质分类而有飧泻、洞泻、溏泻、水泻、濡泻等名。《难经》则从脏腑主论,有胃泻、大肠泻、小肠泻等名。汉唐方书多称泄泻为下利,包括痢疾,如《伤寒论》、《金匿要略》等。宋以后则将两者分开,而痢疾则属肠澼,亦称滞下。


泄泻病因甚多,主要与脾胃、大肠之关系密切。后世诸家或从外感病因辨证分为湿、水、气、痰、积等腹泻,或从内伤分型,如脾虚腹泻,肾虚腹泻、肝脾不和腹泻、食积腹泻等。


【鉴别诊断】


大肠湿热证:起病较急,泻下如注,泻出黄色水样便或带粘液臭秽异常,腹内肠鸣作痛,肛门灼热疼痛,或伴有寒热,口渴而不多饮,胸脘痞闷,小便赤涩,或便利脓血,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滑数。


寒湿困脾证:大便清稀,不甚秽臭,腹部疼痛,喜温喜按,脘腹胀满,完谷不化,不食饮食,肢体沉重困倦,或伴有寒热头痛,小便清白,或下痢白多赤少或为白冻,里急后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食积证:腹痛即泻,泻下痛减,秽臭难闻,胸脘胀闷,厌食,嗳腐吞酸。舌苔垢腻,脉多弦滑。


肝气犯脾证:腹痛即泄,泄后痛不减,泻下挟有未完全消化之食物,每遇精神刺激或情绪紧张而诱发,多伴有胸胁痞满,纳呆,嗳气等症。舌质淡红少苔。脉弦。


热结旁流证:大便泻下黄臭稀水,绕脐疼痛,腹部拒按或按之有形,胃脘满闷,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舌红苔厚腻而黄,脉滑数。


脾阳虚证:大便时稀时溏,泻下如水,每食生冷油腻或较难消化食物则腹泻加重,甚则完谷不化,腹痛隐隐,喜热喜按,食欲不振,食后作胀,面色萎黄,体倦神疲。舌质淡胖,苔白,脉沉弱。


脾肾阳虚证:五更泄泻,泻后则安,泻前肠鸣腹痛,大便稀薄,多混有不消化食物,畏寒肢冷,腰膝痠冷,小便清长,或夜尿增多。舌质淡胖,多有齿痕,脉沉细而弱。


疫毒痢:发病急骤,病势险恶,壮热烦渴,腹痛剧烈,便下紫色脓血,或血水样便,秽臭异常,便次极多,甚则昏迷,抽搐。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洪数或滑数。


休息痢:起病缓慢,病程较久,时发时止,痢下粘垢,赤多白少,状如果酱,或纯下污浊紫血,臭秽异常,腹痛隐隐,轻度里急后重。休止期常觉腹胀不适或隐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日久面色萎黄,形瘦神疲。苔薄白或腻,舌质胖淡,脉濡缓或细弱。


【鉴别要点】


泄泻一症,其病因主要以外感、内伤为主。外感以寒、湿、热侵袭为多,也有疫毒所伤;内伤则以脏腑虚弱,饮食不慎,脾失健运而致。辨证要分清寒热虚实。实热证泄泻,泻下黄浊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起病急骤,病程较短;虚寒证泄泻,泻下稀薄少臭,舌淡苔薄,脉濡弱。起病较缓,病程久长。临证根据腹泻的次数,性状,排便时感觉,以及伴有症状等可明确诊断。


阳明热结与肝气郁结之腹痛皆为实证,前者为有形之热结,后者为无形之气聚。前者系由邪热与大肠之糟粕互结而致。其辨证要点为腹痛满硬而拒按,大便秘结不行,或热结旁流,臭秽异常。后者多因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受阻,气郁不通而痛,其痛必兼胀满,甚则有气瘕攻动,得矢气下则痛减,情志变化常致疼痛加重。


大肠湿热与伤食积滞二证均为实证腹痛,痛多在脐腹,并有大便不调的表现。但湿热蕴结证为湿热下迫大肠,故脐腹绞痛,热迫则里急,湿滞必后重,大便下而不爽,臭秽粘腻,兼夹脓血。伤食积滞腹痛即《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所致,脐腹疼痛,大便泄泻,所下多夹杂未化之食物,气味酸腐。 泄泻病因甚多,主要与脾胃、大肠之关系密切。又因“肾为胃之关”、“肾主前后二阴”,尤其久泻与肾之关系更大。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除非来源注明学林网,否则内容均为网络转载及整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出,仅供个人交流学习使用。如本站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