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实用技术 - 中医养生 - 冬季膏方进补季,与中老年朋友话“膏方”

冬季膏方进补季,与中老年朋友话“膏方”

来源:悦读中医(公众号)      发布人:学林网      发稿日期:2021-11-28

时值冬季膏方进补季,膏方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膏方有哪些功效,中老年人群如何正确“量体裁衣”服用膏方,是否需要服用“开路方”,膏方如何服用与保存,服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小编今天与中老年朋友话“膏方”。


膏方

中医膏方是中医药学中汤、丸、散、膏、丹五大主要剂型之一,早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膏方应用的记载。“膏”,《正韵》绎为“泽”,含滋润、补养之意。故老百姓俗称膏滋药。然而,近代名医秦伯未先生说:“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


膏方为何多在冬天服用

俗话说:“冬令进补,上山打虎”,古今许多医家认为每年冬至到来年开春之前这段时间是进行膏方调理的合适时期。按照中医理论,冬季是封藏的季节,这段时间人体精气藏而不泄,营养物质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和储藏,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改善体质,防病治病的作用。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是因为冬天气温低,胃肠道吸收功能相对较强,人体在冬季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营养可以更多地转化为自身物质。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滋补的作用,可以说是投资少,见效快的较佳时节。其次是膏方在冬天不易发霉变质影响药效。


膏方的功效与中老年适宜人群

膏方就其功效来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1.补虚扶弱 虚弱是指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较健康水平低下,不一定具有临床检验指标的异常。例如,亚健康状态、体质虚弱均可用膏方进补,能有效促使虚弱患者增强体质,恢复健康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2.防病治病 膏方不仅用于虚证,也能用于实证。只要辨证施药准确,一样可以治疗疾病,因此,有人担心有糖尿病、高脂血症不适合服用膏方是没有必要的。老年人具有多脏器功能减退的特点,常常数病同现,在诊治上往往出现矛盾。而中医强调整体观,治病必求于本,因此,中医药尤其适合老年病的防治,能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尤其是在汤剂治疗见效后,以膏、丸缓图,可以不伤胃气,而且方便服用。


例如,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心脑血管病(中风、冠心病、认知功能减退等)已成为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头号杀手,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共同的病理基础,而有些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代谢综合症等和上述病变是共同土壤里长出的不同毒草,尽管上述病变多有痰浊、血瘀等实邪为患,但都因脏腑功能亏虚,推陈出新不利而致,而且上述病变都应长期治疗或终身治疗,因此,在冬季以膏方缓图不失为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


3.抗衰延年 中老年人群由于气血衰退、脏腑功能低下,容易出现未老先衰,如头发早白,头晕目眩、耳鸣眼花、腰疼腿软、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记忆衰退等。在冬令服用膏滋药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开具膏方需“量体裁衣”

膏方固然有像十全大补膏等通用的膏方,但更多意义上的膏方是指因人而异,由医生依据不同人们的体质、病证而“量体裁衣”一人一方开具的膏方。服用膏方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施方,切不可乱投滋补,造成不良后果。如果中老年朋友准备进补,那么在进补前,一定要调理好脾胃。因为膏滋药是补益为主,兼顾治病之品,如果脾胃虚弱或者患有其它疾病者,其受纳、消化、吸收功能都比较差,对进补可能有不适应现象,甚至因补而影响脾胃功能,更影响消化吸收,所谓“虚不受补”。


是否需要服用“开路方”

在服用膏方前有要用“开路”药一说,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服用“开路”药,一般在开膏方之前,医生会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建议在开具膏方前让医生看一下是否需要服用“开路”药,同时有关基础疾病也要进行复查,以便医生在开具膏方前心中了然,有的放矢。


膏方如何保存与服用

一旦取回膏方要放在冰箱中。罐装的膏方取用时,最好用干净、干燥的瓷匙,切忌沾水,以防霉变。膏方的服用有一定要求。一般每天2~3次均可。最好是空腹服用,此时肠胃空虚,吸收力强,且不受食物干扰,药物易发挥作用。如空腹时服用肠胃有不适感,可以改在半饥半饱时服用,每次1~2调羹,用温开水化服。如果方中用熟地黄、山萸肉、巴戟肉等滋腻药较多,且配药中胶类剂量又较大,则药膏黏稠较难烊化,应该用开水炖烊后再服。镇静安神类及治遗尿的膏剂则应在睡前20分钟服用。


服用膏方期间有哪些忌口

在服用膏方期间,应该要注意忌口,忌食生萝卜、浓茶;忌服过多厚味腻滞之品;服药期间,若遇感冒、腹泻,暂停服用,以免“闭门留寇”,待愈后续服;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者,膏方应慎用,并与医生沟通调整后再用。针对患者的不同体质,在膏方服用时,忌口更为重要。如阴虚体质者,要忌食牛肉等辛热的食品,在烹调作料中不放或少放姜、蒜、葱等一类调味;阳虚体质者,忌用柿子、蟹等寒性食品;过敏体质忌食黄鱼、带鱼等海鲜一类发物。


来源:悦读中医(公众号) 作者: 顾耘。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除非来源注明学林网,否则内容均为网络转载及整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出,仅供个人交流学习使用。如本站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